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我国深部探测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

发布时间:2010-04-26

  首次在东北探测到松辽盆地精细地壳结构;首次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实验大型矿集区立体探测;提出我国铬铁矿突破新方向
  作为我国入地计划的先锋,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的地壳探测工程培育性计划——《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目前已取得重大进展。这是记者从7月15日召开的专项进展情况汇报会上了解到的。
自2009年开始实施的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目前已经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在东北首次探测到松辽盆地岩石圈结构,特别是大庆中生代盆地之下的弱反射上地壳,推测是古生代海相层系;并在通常透明的岩石圈地幔内获得清晰的深达100公里的地震发射;在青藏高原羌塘盆地首次获得下地壳、莫霍面地震反射与上地壳推覆构造深部信息。这些发现为油气资源勘探部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科学依据。其中,在东北通过深地震反射剖面获得的大陆地幔反射信号,突破了地幔主体是均质、不发生地震反射的国外理论和传统认识。有关专家认为这是世界上地球深部探测极为罕见的发现。
  ——首次实验大型矿集区立体探测,初步实现大型矿集区三维透明化。围绕深部矿产资源勘探和发现深部第二找矿空间,专项在东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铁、铜、硫火山岩矿集区,首次实施了反射地震、重、磁、大地电磁高精度、密集联合探测,揭示了成矿带和大型矿集区的赋存与分布状态,初步实现3000米~5000米深度的透明化,为开辟深部第二找矿空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有关专家认为,这是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矿集区立体探测,其透明化的深度和效果均超过了澳大利亚的“透明地壳”的成果,深部探测成为深部找矿不可替代的先锋技术。同时,专项以铜陵矿集区狮子山—铜官山矿田为例,建立了3D模型,实现了地壳表层结构和成矿过程的“透明”化,深化了对该地区深部地质和成矿过程的认识。
  ——提出我国铬铁矿突破的新方向。在西藏罗布莎矿集区实施科学钻探,首次在铬铁矿内发现原位金刚石等深部地幔矿物群,指示了铬铁矿超深成因和特殊就位机理,与北极乌拉尔超大型铬铁矿类型相当,不仅向传统的铬铁矿成矿理论提出了挑战,也预示了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可能发现超大型铬铁矿的前景;另在400米深的隐伏金属矿上方的气—固介质中发现纳米级金属微粒,首次获得了深穿透地球化学的直接实证,特别是对根据地球化学异常发现深部原生矿床的原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
  专家认为,专项的实施大大加快了我国深部探测的进程,2009年专项完成了1960公里长的深地震发射剖面探测。在大地电磁测量、地球化学勘查、地球动力学模拟等方面,相关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专项的发现和进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集中体现了为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的巨大压力提供科技支撑的责任和使命。
  据称,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共设置9个专项,分别是:大陆电磁参数标准网实验研究、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深部矿产资源立体探测及实验研究、地壳全元素探测技术与实验示范、大陆科学钻探选址与钻探实验、地应力测量与监测技术实验研究、岩石圈三维结构与动力学数值模拟、深部探测综合集成与数据管理、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分别由国土资源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等部门11个法人单位负责。通过定向委托和公开竞争方式,专项在全国范围跨部门组织优势单位与优秀科技人员承担探测研究任务,2009年分批启动的42个课题分别由国内相关部门22个科研机构、16所高校、8省市(区)地质队伍、8个企业共50余个单位承担。专项2009年投入研究人员723人、工程施工人员2600人,这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的地球科学探测研究团队。

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辽宁省锦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贺兰山路三段6号 邮政编码:121007
辽公网安备 21079902000044号辽ICP备19007682号-3
© 2020 辽宁省化工地质勘查院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